“为所欲为”的森海塞尔IE600
作者:garyvictor
E系列一直是森海塞尔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最多的范式,自IE800时代开始森海塞尔在外壳材料上的应用就一直在整个业界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卓绝的声学性能方面,森海塞尔的工程师似乎对“耐用”和“可靠”这两个关键词有着着魔一般的执念,IE800的陶瓷外壳就是如此,我见过一对用了很久的IE800,擦擦干净之后外壳居然和新的一样。当IE900发布的时候我甚至一度有些奇怪,这次森海怎么不玩儿材料了?当初IE900的帖子里面也有烧友频频问及于此。话音刚落下,次时代IE系列的中坚力量IE600就带着非晶态锆外壳闪亮登场了。
据森海塞尔官方透露,这款代号ZR01的非晶态锆金属是由大名鼎鼎的贺利氏集团负责研发的,这家全球性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哈瑙,业务主要为贵金属生产及技术供应。自1923年起就开始利用真空熔炼技术为电气工程领域和医疗市场开发各种前沿金属合金。而这次采用在IE600外壳上的ZR01非晶态锆合金材料从性能上来看也是非常惊人的——这本是应用在航天探测器钻头的材料,因其高硬度、耐磨损、耐腐蚀和质量轻的特性,也被称为超级合金,从贺利氏官网公布的技术材料来看,其精密加工特性也达到了极为惊人的±10μm,并且极为适合注模成型和3D打印——这也为次时代IE系列的重要特性亥姆霍兹共振腔留出了足够的加工可能性。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会比较关心为什么反而是IE600使用了非晶态锆这么昂贵的材料,而不是在旗舰IE900上进行这类探索,其实原因比想象中简单,森海塞尔亚太高保真音响商务拓展经理Wee Hong表示,全新的IE系列外壳与升学总成设计相互独立,为了彰显IE900更加自由宽大的声场,工程师们在选用外壳材料的时候更加注重材料的轻盈特性,IE600单边重量仅6g,但为了佩戴的极致轻盈感与声场体验的更进一步结合,IE900的外壳采用CNC铝材制造,单边重量仅为4g左右,无论是密度还是重量都降低了50%,这是具有明显体感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5月发布的IE900,那个梅花形的腔体出声孔和极为精密的全数控机床加工亥姆霍兹共振腔简直就是耳机领域内精密加工技术的技术大秀。如此精彩的技术在IE600上肯定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几乎相同的亥姆霍兹共鸣器和异形出声孔结构也证明了二者血统间的联系,同样的TrueResponse超宽频单元也证明了IE600和IE900的一脉相承。当然,还有签名的质检证书和家族化包装。一切明确透露出和IE900的关联,然而IE600还是有点小遗憾的,单论材质来看的话,IE600的非晶态锆确实是比IE900的高硬度铝合金高出不少,这是一把双刃剑,X3R我所欲也,非晶态锆亦我所欲,然而像IE900这样精密的导管及微小的声学腔体积精密控制在现行工艺中还暂时无法使用3D打印完美的解决,非晶态锆也几乎无法采用CNC进行加工,所以结构上的精密度还是要退而求其次。
且先不做梦回到声音本身来看,直接一点先给结论:
1.IE600和IE900的声音取向,无论有多少细节部分处理的差别,骨子里的神似是丢都丢不掉的。
2.IE600听起来反而有点不太类似一个民用级别耳机,而是带有浓浓的监听味道,我很惊讶森海的产品是如何能够忍住市场的诱惑,极力在这个价位段的声音上保持极度的克制的。
3.全新的IE系列在单元技术上几乎是一脉相承的,新一代TrueResponse超宽频XWB单元与前代IE800系列单元不同,全部采用精度更高的自动化设备制造配对,相比传统的手工制造一致性和配对效率都更高,通过对声学总成前后腔体大小及形状的精密仿真和计算来控制声音不同。
如果有时间继续看几句记录的话,我们继续唠唠。
近几年的森海的骨子里透着一种拿捏不清的奇怪味道,具体是什么,很难讲,翻译成高傲?这并不合适,不论市场如何变化,单纯从听森海的产品总是能够感受到似乎总有那么一根主心骨的存在,也许可以翻译成冷静?说真的听到IE600的时候并没有听到HE1或者HD800或者IE900的时候那种略带激动还想折腾的心情,“该当如此”四字浮现在脑海里面,牢牢的,拿到之后就是熟练的刀片开箱稍微看一眼甚至仪式感的拍个照片都懒得来。听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诶怎么连个基本的仪式都没给人家,然后就这么糊弄过去了,一如一边听歌一边写记录这么轻松,音量还越开越大。
我很少敢明目张胆的把入耳式耳机的音量开大,怕伤听力,舒适阈如此,且多半大声压要么录音太难听,要么器材遭不住,但开大音量可以有很多目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为了爽,之于器材而言,开大音量的底气多依赖于低失真,万幸,IE600这颗单元的失真特性非常好,<0.06%(1 kHz, 94 dB),动圈单元做到这个参数几乎是奇迹,除了大音量条件下依旧可以保证极低的失真之外,低频的表现居然是出人意料的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地鼓的回弹上,乱糟糟的失真吉他下面双踩居然如此清晰准确,鼓皮回弹和现场听起来几乎如出一辙,这颇有点专业器材的味道取向,不止如此,人声上半段的轻微颗粒感更把这种监听一般的冷静体现出来。高频和动态又是上位机种的味道——这活脱脱一个冷血内卷狂魔。当然,这里双亥姆霍兹共振腔体的D2CA技术可以通过多个共振腔体调整控制特定频段的比例,达到不同声压下按比例控制频段增益和轻微混响控制的目的,大大提升声音平衡度和银色干净程度。
声学这东西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不一样,本质上是换能器的动态精度控制问题,大家都想要高动态低失真,也都想要极低的响应速度和噪声。然而现阶段声学换能器的研发并不存在通过简单堆叠单元就能解决的性能问题,更不存在让莱布尼兹傅里叶棺材板集体压不住的所谓声学摩尔定律——所有的数字信号最终都需要通过不那么精准的模拟电路完成能量转换才能完成工作,以小数点右移为基础的精度提升带来的往往是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呕心沥血。有时候觉得是不是也许不是声学走得太慢而是数字电路走得太快导致一切看起来都像是慢动作?或者是我们对于快速迭代这件事情拥有了过高的期待?甚至连一张74分钟的唱片都没耐心听完?不过所幸世界还是老样子,2012年发布的XMB系列单元历经十年终于升级为TrueResponse单元,并且以更加亲民的价格被应用在一款主流价位段的耳塞上,这样的基础研究是真正令人具有安全感的东西。和毫无节制的单元数量堆砌不同,森海总是会花上数十年对振膜材质、口径、振膜折环结构、线圈直径、材质乃至周边单元配合这种底层单元逻辑进行大费周章的研究,拿XMB单元的7毫米直径来说,过大会产生多余的局部振动,同时降低舒适度,而过小则无法覆盖到目标频宽,因为这1mm,也许工程师就必须付出经年累月的努力和工作。同样的,森还在研究中也发现铜音圈效率明显高于铝质音圈,而多亥姆霍兹共振腔的X3R和D2CA技术的应用又是一个不传之秘,总成前后腔体结构和容积设计也颇耗功夫——这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零零碎碎的微操作和小研究成果丝滑的结合起来才造就了森海今天的独一无二。也许这就是我们爱森海的根本原因,他始终是一个声音为本位、技术研发为导向的企业。
当然,相比那个声场奇大的IE900而言,IE600听起来声场“正常”了很多,当然,依旧是不小的,在工程的材料应用和单元准确性基础上,产品/艺术的调音才是最终体现差异性的地方。到了IE600这个级别上的耳机基本就可以撇开适应的音乐类型不谈,应当在各种类型音乐中游刃有余才是,森海自己的工程师也诚然是如此做的,没办法,自家单元实在太过牛逼,低失真意味着不只是可以开大音量,更可以保证音色准确,借用一句话“抱歉,单元好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IE600这个架势就是如此,单元足够优秀,声音的风格微调空间反而更大。如前文指出的一样,应用同样一颗单元平台的IE600和IE900声音听起来有诸多不同,IE300也有自己的特色,这要得益于10年磨一剑的耐性,买现成的容易,然而自己花10多年设计优化一颗单元确实需要莫大的决心和毅力。
之于IE600,我想说的反而没有IE900发布时候那么多,一款好的产品并不需要太多点评,听起来“一耳朵”的变化兴许令人惊喜,然而多听几耳朵觉得“该当如此”又价廉物美的产品背后的技术又令人惊讶,这款产品还是基于大获成功的IE900同款TrueResponse技术开发,价格还只有上位机种一半的IE600,也理应收获更大的成功。
参考阅读:
森海塞尔IE900:初印象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26922
细微之处,不同凡响——全新森海塞尔IE 600为自然均衡的声音开创新纪元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7505
森海塞尔IE600与IE900对比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8746